元小說

字:
關燈 護眼
元小說 >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[歷史直播] > 第46章 故都的秋4

第46章 故都的秋4 (1/6)

柳宗元苦笑,心中有些憂慮: “永貞革新,該是指時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,新政敗了?"

劉禹錫想到楚棠說的話,表情也凝重起來。二位王大人,是指王叔文和王伍,二人曾經是太子的侍讀,太子登基後受到重用。二人皆有救時之心,志在革新,破除時弊。他和柳宗元是同榜進士,又與王叔文相善,認同二王的變革主張,所以也參與到了新政之中,目前形勢頗好。可聽水鏡的意思,革新之舉分明不會長久!

"王大人日前與我提起,俱文珍對他頗有微詞,似是想借陛下之手,橫加約束。"

劉禹錫回想着,“王大人心知宦官勢大,又掌管神策軍,有意收歸兵權,莫非此事不順,遭到閹宦的反撲?"

柳宗元聽到這裏微作沉思, “陛下龍體欠安,俱文珍難免肆無忌憚,那神策軍將領大多是閹宦的親信,王大人慾收歸兵權,阻力頗大。"

這是在肯定劉禹錫的猜測了。想到這裏,兩人對視一眼,眼中俱是流露出幾分慎重。萬萬沒想到,聽個新文學,還能聽出大唐的事來!

咸陽。

嬴政眉頭微動: “革新,該是變法之意?”

大秦以變法致強,然變革阻力何其大也,若非當日君臣一心,必然難以推行。君不見那楚國的吳起,國君一去,土崩瓦解,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。哪怕是商君……

他負手而立,對劉、柳二人的結局已是見怪不怪。可惜了。太極宮。

李世民微微嘆罷,有些好奇道: “這劉、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,革新雖敗,但投身其中可見進取之能,尤其是劉禹錫這兩句詩,頗見風神。"

長孫皇后道: “是啊,那柳宗元所寫,千萬孤獨,鬱結至此,恐致哀毀骨立;還有那李賀,鬱郁辭歸,英年早逝,可見是憂能傷人。”

她似乎話裏有話,李世民偏頭看着她笑: "觀音婢這是在拐着彎勸導於朕?"

長孫皇后眉眼溫柔: "自從杜甫詩中知道大唐後世種種,二哥便時常憂心,長此以往恐有鬱結,後世大唐我們顧及不到,但眼下的大唐,百姓還需要你。"

她說得切切,李世民心中感動,雖然確定了要親自教導孩子,盡力爲大唐留下明君,但每每想起後世種種,他還是忍不住氣極哀極。

拍了拍長孫皇后的手背,他笑着應道: “朕知曉了。”擔憂無用,還是緊着時間,多爲大唐、爲後世籌謀吧!

【看完庭院秋色,我們再來看下一幅:落蕊秋意。這裏也典型地體現了郁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。

請大家仔細默讀第四自然段,想一想,這一段的描寫是如何體現故都的“秋味”的?】

水鏡上出現了一幅圖,高大的槐樹下層層落蕊,右側配上段落中的文字。

北宋。

蘇軾略略讀完,開口道: "白香山後來作詩,倒是極愛槐花。"

蘇轍一聽就反應過來了,吟道:“‘槐花滿院氣,松子落階聲。’這是白香山《夏夜宿直》裏的句子,槐花清氣浸滿院中,不失爲秋夜清景,但結尾又說, '早衰自無趣,不是厭承明’,想來也是從中品出了悲涼之意。"

蘇軾笑着點頭,十分得意於兄弟這一刻的默契: "白香山另有一首《暮立》詩,黃昏獨立佛堂前,滿地槐花滿樹蟬。大抵四時心總苦,就中腸斷是秋天。更是直言愁苦了。"

“但郁達夫雖寫悲涼,卻似並不以悲涼爲苦。”蘇轍覺得這一點甚是有趣。“是極。”蘇軾贊同的點頭,正是這位這種格調,這篇文章在內裏才顯出了不同尋常。

【“北國的槐樹。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。”爲甚麼是點綴呢?原來他要寫的是秋槐的落蕊,像花又不是花。一夜秋風驟,落蕊鋪了滿院,人踏上去,一點聲音和氣味都沒有,只有“一點點極微細及柔軟的觸覺”,作者此時的狀態會是甚麼樣的?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