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小說

字:
關燈 護眼
元小說 > 重生大明萬歲爺 >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朕賜你姓鄭,名和!

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朕賜你姓鄭,名和!

  朱允炆看着朱棣,詢問道:“那燕王府中,可有太監名爲鄭和的?”

  “太監?”

  朱棣更懵了。

  皇上該不會是找自己開涮吧?

  整個燕王府都沒有,太監怎麼會有?

  朱允炆看着朱棣有些發懵的樣子,眉頭緊鎖,難道說,鄭和現在還沒在朱棣身邊?

  不應該啊,自己身邊也沒鄭和啊。

  徐輝祖沒有說話,暗暗琢磨,這個鄭和的傢伙,到底是甚麼人物,竟然值得皇上親自問詢討要?

  太監?

  皇宮還缺太監不成?

  朱允炆沒有再追問,朱棣連自己討要道衍都沒說甚麼,要一個鄭和,他更不會說甚麼,除非,他真的不知道。

  走出書房,朱棣帶着朱允炆走向後花園,兩人的交談平和了許多,偶爾還有笑聲。

  月亮門前,一位大致兩米高的大漢肅然站立,遠遠看到朱允炆與朱棣來了,便跪在一旁。

  朱允炆掃了一眼,便走進了月亮門,但剛走了兩步,突然停了下來,轉身看向月亮門外,對朱棣問道:“這位護衛是誰?”

  “馬三寶。”

  朱棣連忙回道。

  朱允炆眼神一亮。

  該死,自己怎麼忘記了,鄭和這個名字,是因爲靖難時期,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爲朱棣出謀劃策,幫助朱棣取勝,後來朱棣當了皇帝,賜馬三寶姓鄭,名和。

  怪不得找他不到!

  朱允炆走了回去,馬三寶還想跪拜,卻被朱允炆攔了下來,說道:“你好好站着。”

  馬三寶不知所措地看着朱允炆。

  朱允炆端詳着馬三寶,面白如玉,頷下無須,額頭、臉頰和顴骨都比較高,眉目分明,耳朵很大。

  “你在燕王府多久了?”

  朱允炆問道。

  馬三寶聲如洪鐘,道:“回皇上,已有十三年。”

  “走,我們說兩句話。四叔,魏國公,你們先不要過來了。”

  朱允炆拍了拍馬三寶的肩膀,對驚訝不已的朱棣與徐輝祖喊了聲,便帶馬三寶走至一旁的亭子裏面,示意馬三寶坐下,馬三寶不敢,只不安的站着。

  “不知皇上……”

  “安塞倆目阿萊以枯木。”

  朱允炆淡然地說道。

  馬三寶頓時瞪大了雙眼,連忙說道:“我阿萊困悶塞倆目。”

  朱允炆微笑着,果然是他。

  兩人的對話,不過是伊斯蘭教徒的一種交流方式。

  朱允炆說“願真主賜你平安”,馬三寶回“也願真主賜你平安”。HTτPs://M.bīqUζū.ΝET

  雖然朱允炆對西方宗教不感興趣,但作爲後世人,或多或少地都接觸過一些西方宗教文化,甚麼基督教的耶和華,伊斯蘭教的安拉,還是知道一些的。

  再不濟,蘭州拉麪總喫過吧。

  蘭州拉麪多是回族人開的,而回族人信奉伊斯蘭教,說來,和馬三寶一個信仰。

  “皇,皇上……”

  馬三寶哆嗦了起來,多少年了,從來沒有聽聞到伊斯蘭教徒的問候,誰曾想到,突然的問候,竟然來自於大明帝國的皇上!

 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馬三寶,心潮澎湃,自己的大航海時代,終於找到了統帥!

  只是,馬三寶的過去,是不堪回首的。

  洪武十七年,傅友德、藍玉進軍雲南,當時只有十歲的馬三寶,便成爲了俘虜。

  之後,便被閹割,入宮服役。

  “朕並非是伊斯蘭信徒,但朕看過《古蘭經》。”

  朱允炆緩緩說道。

  馬三寶激動起來,沒想到,皇上竟然看過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。

  “安拉是不是你的神,朕不管。但希望從今以後,你跟隨朕,忠於朕!朕給你機會去航海,去聖地麥加朝聖!去實現你伊斯蘭教徒的夢想!”

  朱允炆嚴肅地說道。

  馬三寶呼吸急促起來,雙眸熠熠。

  夢想!

  皇上支持自己的夢想!

  自己可以出海?

  可以去麥加?

  可以去感觸聖石,可以向真主安拉吐露心聲?

  “你願意,追隨朕嗎?”

  朱允炆問道。

  馬三寶撲通跪倒在地,高聲喊道:“我願意!”

  朱允炆抬手,說道:“起來吧,既然你追隨朕,那你的名字,便不再是馬三寶,朕賜你姓鄭,名和!入御馬監,爲掌印太監!”

  “鄭和!”

  馬三寶重複着這個名字,然後跪恩:“謝皇上賜名!”

  朱允炆哈哈大笑,心情舒暢。

  帶着馬三寶走向朱棣、徐輝祖,說道:“四叔,此人,朕要定了。”

  朱棣看向馬三寶,皺了皺眉。

  不知道朱允炆抽了甚麼瘋,搶自己的太監兼護衛。

  但這一次,朱允炆可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。

  皇上要人,還能有甚麼辦法,只能放人。

  朱棣無奈點了點頭。

  馬三寶跪在朱棣面前,說道:“馬三寶承蒙燕王照顧,萬千感恩難言,望燕王威名四海,身體康泰。”

  朱棣嘆了一口氣,這個護衛,深得自己信任,可如今……

  “四叔,今日朕帶魏國公前來,是有件事想和四叔商議。”

  朱允炆輕輕說道。

  朱棣笑得很難看,看向徐輝祖,不知道還有甚麼花樣。

  徐輝祖拿了一份文書,遞給了朱棣,說道:“此乃新軍的政策篇,在京營已施用月餘,獲得極大成功。皇上說了,天下兵馬,皆是朝廷之兵,理應享受一樣的政策,無分內外,無分親疏。”

  朱棣接過文書,仔細看了下去,越看越心驚。

  這些政策,涉及後勤、晉升、士兵本身、士兵家屬,甚至還包含了士兵退役後的養老政策!

  任意一條,都足以收攏人心!

  如此政策一旦普及至大明,所有軍隊必然歸心朝廷,歸心朱允炆!

  那日後,誰還爲自己賣命?

  他們只會爲朱允炆賣命!

  這不是新軍政策,這是奪軍政策啊!

  士兵當兵,不就是來喫苦的,用力氣換口飯喫?

  很多人當兵,是迫於無奈,迫於生計!

  可現在朱允炆的新兵之策一旦傳播出去,那當兵就不再是苦哈哈的差事,而是令人滿意的“好差事”!

  到時候,兵會感謝誰?

  自然是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!

  縱然是自己振臂一呼,哪怕是把胳膊揮斷了,聲音喊啞了,恐怕也沒有幾個人願意跟自己去造反,甚至可能會將自己綁起來,直接送到南京!

  “這個……皇上,這新兵之策,恐怕耗費銀錢、糧食無數,推行的話,是不是有些冒險,一旦不能做到,豈不是容易引發兵變?”

  朱棣不允許這種政策發行,起碼不能發行在自己的軍隊之中!

  否則的話,自己根本指揮不了幾個人!

  朱允炆站在亭子旁,看着一旁的湖水,說道:“銀錢、糧食撥付,是戶部的問題。戶部商議過,他們說沒問題。”

  朱棣吞嚥了下口水,低頭看了看文書,又說道:“這政策太過優渥,恐會降低士兵死戰之心,若至戰場,士兵惜命不已,畏懼不前,如何是好。”

  朱允炆示意劉長閣給自己撿一些石子過來,對朱棣說道:“所以,在政策之外,還需要輔以思想建設。讓每一位士兵都明白,他們的戰,是爲皇上而戰,是爲大明而戰。他們的死,是爲了帝國,爲了這山河,萬年不褪色!”

  “再說了,朕不認爲,對他們好他們反而不敢拼命了。難道說,朕以真心待四叔,四叔不會真心待朕?這樣荒謬之言,朕是不會相信的!”

  朱棣徹底沒轍了。

  看着手中的文書,恨不得將它撕碎。

  朱棣不敢想象,一旦這些政策傳播出去,自己手中的兵馬,還有幾成是自己的人!

  徐輝祖看着沉默不語的朱棣,說道:“此番政策,於京營取得成功,深得軍心,自當惠及帝國每一位士兵。皇上與五軍都督府一致認爲,燕王忠孝仁義,又是北方統帥,聲望極高,故想將此事託付給燕王,負責北平府周圍軍隊新軍之策。”

  朱棣恨得牙根都疼了起來,甚麼忠孝仁義,聲望極高,不就是怕自己造反,想先從北平府施行新軍之策,瓦解自己的力量嗎?

  “臣恐能力有限,如此大事,還請皇上另選高明……”

  朱棣婉拒。

 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,說道:“既然四叔不願意,那就讓北平都指揮司平安來施行吧。至於燕王三衛……”

  朱棣陡然瞪大眼,驚懼地看着朱允炆。

  朱允炆向湖水中丟了一顆棋子,說道:“由四叔管理,朕便不操心了。”

  朱棣緊張地心才放了下去。

  但朱棣也明白,隨着朱允炆一步步動作逼近,自己已然沒了還手之力!

  平安施行新兵之策,必然弄得北平府人盡皆知,周圍諸衛也必然紛紛響應,歸心朝廷。

  而自己手裏,只剩下燕王三衛與親衛,滿打滿算,不過五萬餘兵力罷了!靠着這點兵,去對抗齊心齊力,封鎖自己的四十萬大軍,肯定是送死!

  朱允炆不管朱棣喜不喜歡,強力將新兵之策推行出去,尤以北平府爲首要之地。

  這是因爲北平諸衛中,雖然喫的是朝廷的糧食,但畢竟很多人都是燕王舊部,尤其是將校軍官,多是朱棣一手提拔上來的,一旦朱棣有異動,那些人將會爲朱棣送上兵力。

  這是朱允炆所不允許的,推行新兵之策,撤換將校軍官,將會一起施行。

  到這一步,朱允炆還是給了朱棣很大面子。

  畢竟,燕王三衛,朱允炆沒有動!

  這些人名義上燕王衛隊,但從根本上來說,這些衛隊是北直隸經制之兵,真正的指揮權,歸北直隸都指揮使。

  只不過按照朱元璋的制度,親王代領統帥之職。

  除了燕王三衛之外,燕王還有親兵,這些親兵近萬人,朱允炆也沒有去動。